ICS 65.020.20 CCS B 62 云 53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53/T 1128—2022 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技术规程 2022 - 08 - 12 发布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2022 - 11 - 12 实施 DB53/T 1128—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DB 53/T 1128 《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技术规程》、DB53/T 671《食用玫瑰生产技术规程》、DB53/T 90《微型月季盆花产品等级》与DB53/T 996《切花月季设施无土栽培技术规程》共同构成支撑云南玫瑰 (月季)生产的地方标准体系。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文件由云南省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花卉技术培训推广中心、云南省标准化研究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 究所、云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云天化股份 有限公司、云南锦苑花卉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通海锦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 云南智卉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禄丰勤攀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云南爱必达园艺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锐、杨明珊、童江云、李俊瑜、赵阳楠、聂晶、梁珈瑜、刘昕、华蔚菡、王 其刚、王丽花、吴红芝、王锦、叶玉、晏旭熙、王俊云、周银龙、刘溪、魏国震、邵青、商雨、陆继亮、 杨红朝、崔继梅、王苏天、王佳麒、魏迪莉、伍林、李关艳、李云驹、何琼、董春富、段金辉、谭云、 陈莉、杨佳。 I DB53/T 1128—2022 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的品种选择、环境与设施、肥水、定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 治、采收及采后处理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高原切花玫瑰的基质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DB53/T 63 主要鲜切花产品等级 DB53/T 105 主要鲜切花种苗和种球产品等级 DB53/T 996 切花月季设施无土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原切花玫瑰 cutting rose of highland 宜生长在高原地区,海拔为1 600 m ~2 500 m,北纬为23°~26°,用作切花种植的玫瑰。 3.2 营养枝 vegetative branch 特指切花植株上通过折枝或扭枝后高度低于花桩的枝条。 3.3 肥水控制循环系统 fertilizer control system 通过施肥机用清水稀释肥料母液,配制成可溶性离子浓度(Ec值)和酸碱度(pH值)适宜的灌溉液 进行灌溉,并将灌溉回收液通过过滤、杀菌、稀释、调节pH值等,配制为EC值、pH值适宜的营养液后再 次进行灌溉利用的系统。 3.4 营养叶 trophophyll 指切花玫瑰植株的叶片,玫瑰的叶片为羽状复叶,主要为植株生长提供光合、蒸腾作用。 3.5 基质 substrate 用于帮助植物根系固定,并为水肥、空气存储提供环境的各种有机、无机材料。 1 DB53/T 1128—2022 4 品种选择 选择品质优良、市场需求量大,中抗以上、产量高的品种做为高原基质栽培的切花玫瑰品种。 5 环境与设施 5.1 产地环境 5.1.1 自然环境 年平均气温为14 ℃~17 ℃,极端最高气温为30 ℃~35.7 ℃,极端低温为-2 ℃~6.2 ℃;年平均日照 为1 900 h~2 200 h,年平均降雨量为700 mm~1 200 mm,海拔为1 600 m~2 500 m。 5.1.2 产地条件 土地平整,水、电、路网通畅。 5.1.3 水源条件 宜按照7 L/m ·d计划灌溉水供给。露天水源酸碱度pH值为5.0~7.5,地下水源酸碱度pH值应<8.5, 可溶性离子浓度EC均宜<0.5 ms/cm,且水源中碳酸氢根离子HCO3 含量应<305 mg/L。 2 5.2 设施 5.2.1 宜为钢结构塑料薄膜大棚,大棚肩高 4 m~6 m,顶高 6.5 m~8.5 m,据地块条件,单跨宽度可为 8 m 或 9.6 m。 5.2.2 顶部和侧面开窗,宜为电动控制,顶部开窗应避开迎风方向,且通风比例应不低于 30%。 5.2.3 大棚四周应设置 30 cm 宽散水,散水外设置排水沟。 5.2.4 棚内宜配置温度、湿度和遮阳等调控辅助设备。 6 肥水 6.1 肥水控制循环系统 宜选择自动施肥机建立肥水控制循环系统,工作液Ec值和pH值应稳定一致。 6.2 滴灌系统 每条栽培槽宜铺设2条滴灌带,滴头向上,滴头间距15 cm~20 cm。或铺设1根滴灌管,开孔安装4个 滴箭,开孔间距15 cm~20 cm,滴灌带和滴箭应具备压力补偿功能及防滴漏功能,灌区滴灌点出水均匀。 6.3 肥料选择 选择各元素之间不发生拮抗反应、不会引起pH值剧烈变化、对灌溉系统腐蚀性小的单体水溶肥。 6.4 施肥与水分管理 6.4.1 根据植株生长情况以滴灌方式浇施灌溉液,附录 A 给出了水肥母液配方的进一步信息。 6.4.2 夏秋季,棚内温度为 25 ℃~35 ℃时,灌溉液 EC 值为 1.5 ms/cm、灌溉次数为 8 次/天,单次灌 溉时长为 4 min/次。 2 DB53/T 1128—2022 6.4.3 冬春季,棚内温度为 15 ℃~25 ℃时,灌溉液 EC 值为 1.8 ms/cm、灌溉次数为 5 次/天,单次灌 溉时长为 3 min/次。 6.4.4 当棚内温度<15 ℃时,灌溉液 EC 值为 1.8 ms/cm、灌溉次数为 2 次/天,单次灌溉时长为 3 min/ 次。 6.4.5 回收液占灌溉液的 25%~35%。 7 定植 7.1 定植前准备 7.1.1 栽培槽 7.1.1.1 7.1.1.2 7.1.1.3 定。 7.1.1.4 7.1.1.5 7.1.2 栽培槽底部应铺设直径 5 cm~10 cm 的碎石等颗粒状虑水填充物。 每行栽培槽应设置 0.5%~1%的坡度,可利用地面坡度或种植槽支架产生坡度。 基质 7.1.2.1 7.1.2.2 7.2 宜选择 1 mm 厚聚丙烯材料栽培槽,离地设置,栽培槽顶部距离地面 40 cm~60 cm。 栽培槽宽 30 cm~40 cm,高 25 cm~30 cm 的,槽间距 90 cm~100 cm。 栽培槽应有支撑并固定,宜选用空心砖加石棉瓦组合作为栽培槽的支撑,并用铁皮或绳子固 宜选用脱盐椰糠做为基质,椰糠 pH 值为 5.0~6.0,EC 值应<0.3 mS/cm。 椰糠使用年限为 5 年~7 年,超过使用年限后宜作为普通有机肥还田。 种苗定植 7.2.1 定植时间 一年四季均可定植,但应避免高温、强光时段。 7.2.2 种苗选择 选择根系健壮、营养叶为5片复叶、芽点正常、无病虫害的种苗。 7.2.3 定植方法 7.2.3.1 7.2.3.2 7.2.3.3 7.2.3.4 7.2.3.5 8 定植穴深度 6 cm,直径 4 cm。 按营养叶以平行于槽边略向槽心的位置放入穴中。 将顶芽露出基质外,底芽埋在基质内。 双行交错定植,株距 15 cm~20 cm。 2 2 定植密度宜在 5 000 株/亩(667 m )~6 000 株/亩(667 m )。 栽培管理 8.1 温度 棚内白天温度 25 ℃~30 ℃ ,夜间温度 15 ℃~18 ℃,现蕾后,温度应维持在 13 ℃~15 ℃。 8.2 湿度 3 DB53/T 1128—2022 棚内白天相对湿度50%~60%,夜间相对湿度80%。当昼夜温差超过12 ℃时,应注意避免夜间湿度过 大而造成病害。 8.3 光照 白天光照强度40 000 lux~80 000 lux,夜间补光至6 000 lux~10 000 lux。晴天光照超过100 000 lux 时,应及时遮光,阴天宜在夜间补光。 8.4 苗期管理 8.4.1 定植后管理 定植后管理应符合DB53/T 996的规定。 8.4.2 去除顶端优势 当植株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时,应及时摘心,摘心操作应符合DB53/T 996的要求。 8.4.3 压枝 当植株二次摘心后出芽重新长出花头,当植株高度达到45 cm~65 cm时宜进行压枝处理。 8.4.4 切花枝 压枝后7 d~14 d后,植株长出基部花芽时,保留发育好、粗壮的2个~5个花芽培养为切花枝,其余 花芽应及时抹除。 8.5 花期管理 8.5.1 抹侧枝 及时清除单头玫瑰切花枝腋芽萌发出的侧枝。 8.5.2 切花枝采切和留桩 8.5.2.1 第一茬切花枝为一级花枝,选择粗壮的枝条留下 2 个腋芽,较弱的枝条不留桩,直接剪切或 留作营养枝。 8.5.2.2 第二茬切花枝由二级花枝和一级花枝组成,在一级花枝上萌生的花枝称为二级花枝,将二级 切花枝采切后留 1 个腋芽,一级花枝留 2 个腋芽,留桩长度应让所有切口基本在同一个平面。 8.5.2.3 第三茬及以后采切时,在留 1 个腋芽的位置进行采切,重点培养一级、二级、三级切花枝。 8.5.2.4 留桩时应保障每个切花枝有充分的空间。 8.5.3 营养枝管理 8.5.3.1 在切花产花时期,应保持营养枝的数量和健康程度,适时选择一些弱枝培养成为营养枝,方 法见 8.5.3.2。 8.5.3.2 在距离栽培基质 2 cm~3 cm 处的枝条基部顺时针扭曲下压,注意折断枝条木质部不能破坏枝条 韧皮部,使枝条向基质槽外壁向下弯折。 8.5.3.3 夏季营养枝过密导致切花枝较弱、田间操作受阻时,应及时疏剪;春季及时清除枯枝和黄叶。 9 病虫害防治 4 DB53/T 1128—2022 9.1 防治原则 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及生物防治措施,配合使用化 学防治措施。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参见附录B。 9.2 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包括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根癌病等。 9.3 主要虫害 主要虫害包括蚜虫、螨类、蓟马、鳞翅目幼虫等。 9.4 农业防治 适时进行梳枝整形,改善通风条件,调控棚内温、湿度,避免长时间高温
DB53-T 1128-2022 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技术规程 云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8 08:36:4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