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公司报告
DB63/T 1418—2015 ICS 65.020 B 16 备案号:47897-2015 青 DB63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1418—2015 高原鼢鼠监测技术规范 2015 - 09 - 24 发布 青海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 - 12 - 20 实施 发 布 Ⅰ DB63/T 1418—2015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任程、于红妍、星学军、唐俊伟、侯秀敏、尚永成、刘晓健、李林霞、王朝华、 赵廷贵、张明、李卫民、丁恺、何玲、史小为。 Ⅰ DB63/T 1418—2015 高原鼢鼠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原鼢鼠监测采用的方法、监测时间以及监测数据记载归档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以高原鼢鼠为主的草地害鼠的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63/T 209 青海省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DB63/T 331 草地害鼠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DB63/T 393 草地鼠虫害、毒草调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草地鼠害 啮齿类动物在一定区域内过度繁殖,对草地、人、畜造成损失及危害的统称。 3.2 草地害鼠 直接危害草地生态,造成生物量下降,地表大面积裸露,植被盖度降低,引起草地退化的鼠类优 势种群,主要包括营地面生活的高原鼠兔和营地下生活的高原鼢鼠。 3.3 鼠害监测 为全面获取鼠害基础信息,在鼠害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运用适当的方法,对鼠害发生期、发 生量、迁移量、灾害程度等所进行的持续、科学的调查,称为鼠害监测。 3.4 新土丘 当年高原鼢鼠推出的土丘。 3.5 1 DB63/T 1418—2015 土丘群数 由数量不等的、走向一致的若干土丘组成,或密集成片,或排列成行,个别情况下1个孤立的或数 个土丘可视为 1个土丘群。 3.6 性比 种群中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的比例关系,可用整体数与雄性数的百分率表示。 3.7 生境 是生态环境的简称,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 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规范。 ♀—雌性。 ♂—雄性。 5 观测区和样地 5.1 5.1.1 观测区设立 观测区设立标准 在当地主要草地害鼠发生危害区域内,根据不同草地类型或生境,选择交通便利、观察鼠种齐全、 具有鼠种代表性的地段确定害鼠的观测区。观测区设置后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同生境各确定观测区1个, 每个观测区的面积50公顷以上。 5.1.2 观测区设立方法 以县为单位调查草地害鼠发生区域所属乡、村具体地名,查阅与草地害鼠生存有关的地理位置、 海拔高度、气候条件、草地类型、地质与土壤、水文及植被等有关文献资料,然后邀请熟悉当地鼠害 情况的干部和牧民群众进行座谈访问,初步掌握害鼠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路线调查的方法, 根据当地鼠害、地形、植被特点设置调查路线,使能够横穿主要地形要素及草地植被类型的主要段 面,对符合设立观测区标准的确定为一个观测区,并编号登记,参见附录A表A.1,A.2要求进行记录。 5.2 5.2.1 样地设立 样地设立标准 在观测区内依据不同地貌单元和草地类型,在当地主要害鼠栖息的典型栖息环境,能够满足长期 取样的需要,确定为害鼠调查样地。样地设置后应保持相对固定,只有当样地内的高原鼢鼠密度不能 反应出动态趋势时方可转移,距永久性居民点距离不少于1千米。 2 DB63/T 1418—2015 5.2.2 样地设立方法 依据样地设立标准每个观测区设样地3个,并编号记录。样地面积为0.5公顷。 6 草地鼠害监测 6.1 观测区监测 6.1.1 分布区域监测 在观测区的样地外进行取样,数量不少于3个(即样本数≥3),监测的方法参照DB63/T 393执行, 确定该区域主要害鼠种类及分布情况,并将监测结果参见附录A表A.3中。分别在不同生境找出分布规 律,并根据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划分危害等级,划分标准参见附录B表B.1,以确定该区域内高原鼢鼠 分布和危害等级状况。 6.1.2 危害程度监测 6.1.2.1 破坏量监测 破坏量用“样线法”进行监测,方法与记录内容参照DB63/T 393执行。 6.1.2.2 牧草损失监测 牧草损失用“采食量计算法”进行监测,方法与记录内容参照DB63/T 331执行。 6.1.3 巢区与迁移监测 在观测区对巢区范围和迁移距离用标志流放法进行调查,每日检查一次,每只鼠捕获次数不少于10 次,根据多次反复捕捉记录,估算出巢区面积和迁移距离,并勾绘出边界线。 6.1.4 草地植被监测 草地植被监测内容包括草地类型、植被盖度、草群高度、产草量及放牧强度等,方法与记录内容 参照DB63/T 209执行。 6.1.5 气象因素监测 调查了解当地气象情况,可从各专业部门公布的资料和当地气象台(站)获取。除做好温度、降 雨、光照、风速等一般记录外,着重调查记录影响鼠类种群发生消长因素的特殊气象、环境因子,监 测结果参见附录A表A.6要求进行记录。 6.1.6 观测区监测时间 观测区监测每年两次,第一次在4月~5月,第二次在9月~10月。 6.2 6.2.1 样地监测 种群数量监测 采用开洞封洞法、土丘群系数法、新土丘计数法。根据不同监测任务的要求,选择其中1种~2种方 法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参见附录A表A.4,A.5要求进行记录。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 6.2.2 种群繁殖监测 3 DB63/T 1418—2015 6.2.2.1 性比 对所有捕获的草地害鼠分别进行雌雄个体鉴别,分别统计其数量。结果参见附录A表A.7要求进行记 录。 6.2.2.2 年龄结构 常对所有捕获的草地害鼠进行体重(胴体重)、体长的测量,根据体重(胴体重)划分年龄结构, 标准参见附录C表C.1,监测结果参见附录A表A.8要求进行记录。 6.2.2.3 繁殖指标 对样地内捕获的草地害鼠进行解剖,雌鼠主要观察胎仔数、子宫斑,雄鼠主要观察睾丸及附睾发育 情况。计算怀孕率、平均胎仔数、繁殖率和繁殖指数、繁殖强度,监测结果参见附录A表A.8、表A.9要 求进行记录。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 6.2.3 样地监测时间 可结合观测区监测进行,每年监测两次,第一次在4月~5月,第二次在9月~10月。如有监测的特 殊需要,可酌情增加监测次数,直至每月1次。 7 数据汇总、上报、归档 监测工作结束后,将数据汇总整理上报业务主管部门,将原始数据填入附录A内归档保存。 8 草地鼠害监测操作规则及所需设备、器材 草地鼠害监测操作应遵守的规则参见附录E,监测所需的设备、器材参见附录F。 4 DB63/T 1418—2015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高原鼢鼠固定监测点调查资料手册 表A.1给出了高原鼢鼠固定监测调查资料手册封面样式;表A.2至表A.9给出了高原鼢鼠固定监测点 相关调查记录表格式样。 表A.1 ( 站 名 手册封面要求 年) (盖章) 承担单位 站 址 调查人员 负 责 人 5 DB63/T 1418—2015 表A.2 观测区基本情况调查表 行政名称(县级) 调查地点 调查人 观测区编号 观测区设立日期 观测区位置 观测区面积(hm2) (中心位置) 经度(°) 纬度(°) 高程(m) 草原类 草原型 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 地形地貌 地表特征 主要植物 害鼠种类 天敌种类 利用方式 利用状况 草场综合评价 灾害性气候因子 注:1.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观测区编号:调查种类+由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4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0001~9999; 示例:20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 3.经度、纬度:按±×××.×××××°填写,例:113.84981°。其他格式经纬度需要转换成度; 4.高程:以整数位填写海拔高度,单位为m; 5.草原类:按全国统一分类系统中类的名称填写; 6.草原型:按全国统一分类系统中型的名称填写; 7.土壤类型:按全国统一分类系统中的名称填写,如栗钙土、淡栗钙土等; 8.地形地貌:台地、平地、坡地、陡坡、沟谷、悬崖、其它; 9.地表特征:主要记录枯落物多与少,覆沙多与少,覆砂砾多与少,盐碱斑多与少,土壤侵蚀,地表板结重与 轻,地表龟裂多与少; 10.主要植物:填写主要3-4种,按每种植物的出现频度递减排序; 11.害鼠种类:填写主要3-4种,依调查结果和历年积累资料,按危害程度排序填写; 12.天敌种类:依调查结果和历年积累资料,罗列观测区域出现的天敌种类名称; 13.利用方式:割草地、放牧地、刈牧兼用、是否开垦及撂荒时间等; 14.利用状况:轻度、中度、重度放牧; 15.草场综合评价:好、中、差。 6 DB63/T 1418—2015 表A.3 观测区野外路线调查表 县级行政名称 调查人 观测区编号 调查地点 经度(°) 纬度(°) 地形 坡向 高程(m) 坡位 2 植被盖度(%) 地上生物量(g /m ) 调查日期 土壤类型 地表特征 草原类型 主要植物 利用方式 利用状况 天敌种类 害鼠发生情况 害鼠种类 密度或数量 捕获率或数量比 备注 调查样方 1 调查样方 2 调查样方 3 注:1.县级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观测区编号:调查种类+由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4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 0001~9999; 示例:2014 年玛多县高原鼠兔 2 号观测区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 3.经纬度单位为“°”,小数点保留6位。高程为“m”; 4. 地形:台地、平地、坡地、陡坡、沟谷、悬崖、其它; 5.坡向: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 6.坡位:坡顶部、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坡底部; 7.土壤类型:如栗钙土、淡栗钙土等; 8. 地 表 特 征 : 主 要 记 录 枯 落 物 多 与 少 , 覆 沙 多 与 少 , 覆 砂 砾 多 与 少 , 盐 碱 斑 多 与 少 , 土壤侵蚀,地表板结重与轻,地表龟裂多与少; 9.草原类型:如羊草、针茅型; 10.主要植物:只要记录前三种主要植物名称; 11.利用方式:割草地、放牧地、刈牧

pdf文档 DB63-T 1418-2015 高原鼢鼠监测技术规范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3-T 1418-2015 高原鼢鼠监测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1 页 DB63-T 1418-2015 高原鼢鼠监测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2 页 DB63-T 1418-2015 高原鼢鼠监测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9:39:31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