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62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097—2014 报春花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factory seedling production of primula malacoides 文稿版次选择 2014 - 06 - 01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07 - 01 实施 发 布 DB34/T 2097—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提出,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合肥华绿种苗有限公司、安徽省盆栽花卉工程研究中 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金云、曹传取、王吉升、魏丽、邱志平、史志话、朱德建、束冰。 I DB34/T 2097—2014 报春花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报春花工厂化种苗生产的设施要求、产地环境、水肥要求、基质、品种及种子、播种、 催芽、幼苗期管理、大苗期管理、炼苗、种苗出圃、病虫害防治、包装、标识、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报春花工厂化种苗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8247.4 主要花卉产品等级 第4部分:花卉种子 JB/T 10594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设施要求 3.1 塑料大棚及日光温室 生产所用的塑料大棚或日光温室的结构与性能应符合 JB/T 10594 的规定。 3.2 催芽室 催芽室是专业建造并专用,可有效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及光强。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交通方便,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物和污染源。 5 水肥要求 灌溉用水应符合 GB 3838 中 Ⅳ 类标准,肥料的使用按照 NY/T 496 的规定执行。 6 基质 基质应具有疏松、透气性好、 保水保肥、清洁无病害的特性。选用专用育苗基质,基质 pH 值为 5.5~ 6.2。 1 DB34/T 2097—2014 7 品种及种子 常用品种有‘春意’系列、 ‘遗迹系列’、 ‘巨轮系列’、 ‘庆典系列’等。种子质量符合 GB/T 18247.4 花卉种子等级规定要求,宜选用当年产的种子播种。 8 播种 采用自动播种机播种。播种前对播种容器用 1%甲醛溶液消毒。根据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市场 需求,适时播种。最佳播种期在 5 月~8 月。一般 5月~6 月份播种,在 12 月份至翌年 1 月份陆续 开花,“元旦”和“春节”上市出售。 9 催芽 将播种好的穴盘推入催芽室,室内温度控制在 17℃ ~ 20℃,基质相对含水量保持在 85%~90%, 无光条件下,催芽时间随品种而异,一般需要 14 d~20 d,待 70%左右的种子拱土后即可出室。 10 幼苗期管理 将出室的穴盘苗放入塑料大棚或日光温室内,采用 70%遮阳网双层遮阳,并保持基质相对含水量 在 75%~80%之间,光照强度控制在 5000 lx~10000 lx。5 d 后缩短遮阴时间,光强可逐渐加强, 最强应小于 20000 lx;温度保持在 18℃~25℃。当苗长到 4 片真叶时,每 7 d 喷施浓度为 100 mg/l~ 120 mg/l (N:P:K=15:0:15 与 N:P:K=20:10:20 交替使用)的水溶性肥;EC 值控制在 0.60 ms/cm~ 1.0 ms/cm。待种苗叶片基本覆盖住穴盘后,夜温控制在 5℃~10℃,昼温 20℃~25℃。幼苗期阶段大 约 28 d~35 d。 11 大苗期管理 当 200 和 288 规格穴盘控水到质量≦0.8 kg 时开始施肥,每 7 d 喷施 1 次浓度为 100 mg/l~ 120 mg/l的硝酸钙或硝酸钾肥水溶性肥料,交替喷施 4 次。EC 值控制在 0.75 ms/cm~1.2 ms/cm,光 照强度控制在 15000 lx~25000 lx,中午光照强时,用遮光率 75%的遮阳网,并加强通风,加大干湿 循环,昼温保持 22℃~25℃,夜温在 15℃~20℃。此期约需 30 d 左右。 12 炼苗 当种苗具有 5 片~6 片真叶,温度控制在 15℃~25℃,加强光照和通风换气,光照强度控制在 25000 lx~35000 lx。对水肥进行适度控制,并控制幼苗高度,摘去黄、病叶,此阶段可喷施浓度为 100 mg/l~120 mg/l N:P:K=15:0:15 水溶性肥料 1 次,浇水要即见干见湿。炼苗期约 7 d~10 d。 13 种苗出圃 株高 3.5 cm 左右,外观要求生长整齐、叶色浓绿、根系发达、无徒长现象及病虫害。 14 病虫害防治 2 DB34/T 2097—2014 14.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采用化学防治。 14.2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清洁园区,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培育壮苗。 14.3 生物、物理防治 积极保护利用天敌,尽量使用生物农药。利用黄板、太阳能诱虫灯等诱杀害虫。 14.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的农药使用严格按照 GB/T 8321(所有部分) 的规定执行;禁用违禁农药。严格控制农药 浓度及安全间隔期,注意交替用药,合理混用。 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详见资料性附录A。 15 包装、标识、运输 15.1 包装 纸箱等包装容器须按产品的大小规格设计,每批产品所用的包装、单位质量应一致,规格一般为 53 cm × 53 cm × 28 cm,每箱装 4 盘~6 盘。 15.2 标识 每一包装上应标明产品名称、标准编号、商标、生产单位(或企业)名称、产地、规格、净含量、包 装日期和认证号,标志上的字迹应清晰、完整、准确。纸箱上面印有“严禁重压,切忽倒置”字样,侧 面应标有明显的方向箭头。 15.3 运输 发货装箱前注意控制水分适度。常温运输时间不超过 2 d。种苗抵达目的地后,应立即打开包装, 将种苗分开平置于阴凉通风处,喷水,使其恢复,并尽快安排定植。 3 DB34/T 2097—2014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准则 表A.1 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准则 主要病害 关键技术 1、注重苗期管理;严格选用无病菌基质; 2、用拌种双、敌克松、恶霉灵等药剂拌种,药量为干种子重的 0.2%~0.3%; 猝倒病 3、苗期要控制灌水量;适时播种,不使幼苗受到不适宜温度的影响;使苗床保持通风良好; 4、出苗后及时剔除病苗;发病初期可用 72%霜霉威水剂 400 倍液喷淋(每平方米喷药液 1 kg~ 2 kg),或选用 38%恶霜嘧铜菌酯、72%霜脲·锰锌、41%聚砹·嘧霉胺等药剂喷淋,每 7 d~10 d 喷1次。 1、预防方法:加强通风管理,注意勿使叶子和茎碰触到土面; 露菌病 2、除去病变部分并撒播少量的醋; 3、以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按比例 1:1:100 制成波尔多液喷涂。 1、避免在低洼地种植;穴盘育苗的基质严格消毒; 叶斑病 2、在发病初期立刻隔离病株并尽快销毁,及时喷洒 50%嘧菌酯悬浮剂 1000 倍液或 25%苯醚 甲环唑悬浮剂 2000 倍液。 1、保持棚室干净卫生,清除附近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 病毒病 2、及时防治蚜虫、叶蝉等刺吸式害虫; 3、选择抗病性优良的品系,精选健康种子;栽培过程中发现少数病株,要及时挖除。 主要虫害 关键技术 1、用黄色捕虫板诱杀; 蚜虫 2、可选用 10%吡虫啉 1000 倍~2000 倍液、3%啶虫脒乳油 2000 倍~2500 倍液、50%吡蚜 酮 2500 倍液等喷雾,每 7 d~10 d 喷 1 次,可连喷 3 次~4 次。 蓟马 1、蓝色捕虫板诱杀; 2、发生早期可喷雾 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或 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 2500 倍液。 1、以预防为主,在棚室各通风口加一层纱网,可避免外来虫源; 2、用黄色捕虫板诱杀; 白粉虱 3、在若虫时,及时喷雾 2.5%溴氰菊脂乳油 2000 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6000 倍、或 10%吡虫啉 1000 倍~1500 倍液、或 3%啶虫脒乳油 1500 倍等,每 3 d~5 d 一次,连喷 2 次~ 3 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B34-T 2097-2014 报春花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6:34:0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