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公司报告
ICS 91.020 P 50 DB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177.1-2018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 第 1 部分:总则 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plex — Part 1:General 2018-04-25 发布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05-25 实施 发 布 DB37/T 3177.1-2018 前 言 DB37/T 3177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系列标准分为以下7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规划编制指南; ——第3部分:基础设施与环境(制定中); ——第4部分:产业发展(制定中); ——第5部分:公共服务(制定中); ——第6部分:运营管理(制定中); ——第7部分:等级划分与评定(制定中)。 本部分为DB37/T 3177的第1部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提出。 本部分由山东省农村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临沂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临沂市 质量技术监督局、沂南县人民政府。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曹逸风、张杰、王波、安洁、张韬、任永本、云振宇、吕楚岫、翟国印、孟露 露。 I DB37/T 3177.1-2018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 第 1 部分:总则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建设原则、运营管理原则等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建设工作。其他农业园区建设亦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32339-2015 创意农业园区通用要求 NY/T 2857-2015 休闲农业术语、符号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应于本文件。 3.1 田园综合体 rural complex 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以实现乡村振兴、农村生产生活生 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为目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农村增绿,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形成的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 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等要素于一体的复合体。 3.2 循环农业 circular agriculture 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 再循环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 合、农林结合,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现代农业新形态。 3.3 智慧农业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应用现代信息化、物联化、智能化科技,集成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大平台、无线通信等技术, 实现产品可追溯、温室环境智能控制、远程病虫害诊断、智能视频监控、数据分析等,着力提升农产品 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土地出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化农业新形态。 3.4 休闲农业 leisure farm 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家生活、乡村文化为基础,开发农业与农村多种功能,提供休闲观光、 农事体验和餐饮住宿等服务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 注:改写NY/T 2857-2015,定义3.1。 1 DB37/T 3177.1-2018 3.5 创意农业 creative agriculture 以农业资源为素材和依托,引入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融入科技和人文要素,有效提高 农业附加值,将生产、生活、生态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形态。 注:改写GB/Z 32339-2015,定义3.1。 3.6 乡村旅游 rural tourism 以乡村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为依托,以乡村空间环境为活动场所,以农业生产 过程、农村风貌及风俗、农民生活场景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满足游客观光、休闲、 娱乐、求知、体验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3.7 农事体验 farming experience 以休闲娱乐、学习教育、农产品获取为目的,参与种植、养殖等专业技术劳作及其他农业生产活动, 包括耕地﹑播种﹑施肥﹑采收﹑饲养、农产品加工等。 3.8 乡村创业创新平台 rural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latform 以培育乡村创业主体为目标,通过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和服务集中,为创业实体提供生产、管理经 营所需场地,并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金融服务、项目申报、法律援助等专业化服务的 创业载体。 3.9 田园社区 rural community 依托乡土文化、自然基底和田园生态,从基础设施、建筑形态、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社区文化、 社区环境及社区管理等方面,塑造的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型农村社区。 3.10 生产设施 production facility 区域内与循环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以及其他一二三产业生产相关的设施。 3.11 生活设施 domestic installation 区域内能够满足当地居民、产业工人、外来游客等日常生活的各项设施。 3.12 生态设施 ecological installation 区域内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维护完整的生态网络、恢复自然过程与功能等相关设施。 3.13 田园康养 pastoral health 以自然田园景观和休闲农业产业资源为依托,以基地社区组织为主导,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等多 方参与,提供居住、餐饮、医疗保健、农事体验、农业休闲旅游、娱乐文化等产品及服务的一种康养模式。 4 基本原则 4.1 以农为本 以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农民为主体,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促进三产 融合;尊重农民意愿,增强农民自主发展意识,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 DB37/T 3177.1-2018 4.2 共建共享 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创客等建设主体作用,科学构 建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共享共建机制,探索集体经济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受益的途径。 4.3 市场主导 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市场化运作要求,创新建设模式、运营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全面激活 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调动多元化主体建设积极性。 4.4 特色发展 遵循生态发展理念,保持农村田园生态风光,发挥地域优势,突出发展主导特色产业,体现区域差 异性和形态多元性,建设特色发展模式。 4.5 循序渐进 依托各地现有的农村资源和发展条件,统筹运用好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等建设成果,遵循客观 规律,科学合理规划,优化功能定位,实现建设模式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 5 建设原则 5.1 田园生产 5.1.1 以农业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开发农 业新业态及多种功能。 5.1.2 以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为依托,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综合开发,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5.1.3 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并推动农村电商 发展,以创新带动产业优化。 5.1.4 依托农业及生态资源优势,挖掘并传承当地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技艺、农耕文化、 水文化、健康养老等体验式业态,推进农业产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 文化旅游“三位一体”。 5.1.5 完善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体系,聚集市场、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 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5.2 田园生活 5.2.1 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5.2.2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技能培训、 创新创业、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 5.2.3 合理规划用地,房屋建设应以创意改建提升为主,宜与当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相协调,可适当 按照美学原理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居住舒适度和建筑美感。 5.2.4 传承和发展乡村民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5.2.5 尊重区域内居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和保障居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合法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权益。 5.3 田园生态 5.3.1 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保持好乡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 DB37/T 3177.1-2018 5.3.2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节约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和农业生产残余 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二三产业清洁运行,有效保护水环境、土壤环境及大气环境。 5.3.3 遵循“海绵乡村”建设理念,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 透、净化雨水,开发乡村生态“海绵”功能。 5.3.4 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理念,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生态环境 保护力度,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可持续发展。 6 运行管理原则 6.1 基本原则 6.1.1 健全优化运行体系建设,确定合理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 6.1.2 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管理,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共建共享。 6.2 组织机构 6.2.1 成立田园综合体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项目实施工作。 6.2.2 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企业、创客及其他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在产业发展和实体运营中的 作用。 6.2.3 建立健全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群众团体组织、产业组织、服务组织等组织机构。 6.3 管理机制 6.3.1 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引导建设主体因地制宜选择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建立管理机制,营 造有利于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外部环境。 6.3.2 建立科学健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和共享共建机制,明确建设主体定位,实现共享共建广泛受益。 6.3.3 建立健全政府、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民、企业、创客等多方参与并互相支持配合的工作机 制。 6.3.4 构建建设主体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 6.3.5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统筹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 投入,保障资金筹集渠道合规、明确、可靠。 6.3.6 建立专业人才统筹使用

pdf文档 DB37-T 3176-2018 乡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范 山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7-T 3176-2018 乡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范 山东省 第 1 页 DB37-T 3176-2018 乡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范 山东省 第 2 页 DB37-T 3176-2018 乡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范 山东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4:46:47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