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
(10)授权公告 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 号 202111658862.X
(22)申请日 2021.12.31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14415266 A
(43)申请公布日 2022.04.29
(73)专利权人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地址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46号
(72)发明人 王海深 刘玉宝 刘月巍 曹云昌
梁宏 胡姮 梁静舒 涂满红
(74)专利代理 机构 北京唯智勤实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 合伙) 11557
专利代理师 史立状
(51)Int.Cl.
G01W 1/02(2006.01)
G06Q 10/04(2012.01)G06Q 50/26(2012.01)
(56)对比文件
CN 108828690 A,2018.1 1.16
CN 109782374 A,2019.0 5.21
CN 111881581 A,2020.1 1.03
CN 111458768 A,2020.07.28
CN 111881581 A,2020.1 1.03
CN 110610595 A,2019.12.24
CN 111401634 A,2020.07.10
CN 108875254 A,2018.1 1.23
CN 111707622 A,2020.09.25
施闯, 张卫星, 曹云昌等. “基于北斗/ GNS S的
中国-中南半岛地区大气水汽气候特 征及同降
水的相关 分析”. 《测绘学报》 .2020,第49卷(第9
期),第1112-1119页.
审查员 孙宏雪
(54)发明名称
水汽数据处理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和计算
机可读介质
(57)摘要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水汽 数据处理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该方法的一
具体实施方式包括: 获取观测站点对应的水汽相
关信息和对应水汽相关信息的地面气象信息, 其
中, 水汽相关信息包含大气延迟, 地面气象信息
包括地面气压、 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 根据大气
延迟、 地面气压、 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 生成湿项
延迟; 根据水汽相关信息和湿项延迟, 生成大气
观测可降水量; 根据气象模式程序的模式可降水
量, 将大气观测可降水量转化为对应气象模式程
序的目标数量个调整水汽混合比; 将目标数量个
调整水汽混合比输入至气象模式程序中, 得到天
气预报信息。 该实施方式 改进了气象模式程序对
天气过程的模拟和预报, 提高了对 未来天气预测
的准确性。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9页 附图4页
CN 114415266 B
2022.09.20
CN 114415266 B
1.一种水汽数据处 理方法, 包括:
获取观测站点对应的水汽相关信息和对应所述水汽相关信息的地面气象信息, 其中,
所述水汽相关信息包 含大气延迟, 所述 地面气象信息包括 地面气压、 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
根据所述大气 延迟、 所述 地面气压、 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 生成湿项延迟;
根据所述水汽相关信息和所述湿项延迟, 生成大气观测可降水量;
获取气象模式程序对应的模式层顶气压和所述气象模式程序中设置的每个湿度场垂
直层的厚度和水汽混合比;
根据所述模式层顶气压、 所述地面气压、 所述气象模式程序中设置的各个湿度场垂直
层的厚度和水汽混合比, 生成模式可降水量;
根据气象模式程序的模式可降水量, 将所述大气观测可降水量转化为对应所述气象模
式程序的目标 数量个调整水汽混合比;
将所述目标 数量个调整水汽混合比输入至所述气象模式程序中, 得到天气预报信息;
其中, 所述根据气象模式程序的模式可降水量, 将所述大气观测可降水量转化为对应
所述气象模式程序的目标 数量个调整水汽混合比, 包括:
确定所述大气观测可降水量与所述模式可降水量的可降水量差值;
将所述气象模式程序中设置的每个湿度场垂直层的水汽占比与所述模式可降水量的
乘积确定为垂直层可降水量, 得到垂直层可降水量序列;
将所述气象模式程序中设置的每个湿度场垂直层的水汽占比与所述可降水量差值的
乘积确定为垂直层差值, 得到垂直层差值序列;
对于所述垂直层可降水量序列中的第一个垂直层可降水量, 执 行如下处 理步骤:
将所述第一个垂直层可降水量和所述垂直层差值的和确定为第一垂直层调整可降水
量;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 一垂直层调整可降水量小于等于预设可降水量, 将所述第 一垂直层
调整可降水量与所述第一个垂直层可降水量的比值确定为可降水量比值, 其中, 所述预设
可降水量 为: 预设的所述第一个垂直层可降水量对应的湿度场垂直层的最大 可降水量;
将所述可降水量比值与所述第一个垂直层可降水量对应的水汽混合比的乘积确定为
调整水汽混合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根据 所述大气延迟、 所述地面气压、 地理纬度
和海拔高度, 生成湿项延迟, 包括:
通过双频观测模型对所述大气延迟中的电离层延迟进行修正, 得到修正后的大气延迟
作为对流层天顶总延迟;
将所述地面气压、 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输入至静力延迟函数中, 以生成静力延迟;
将所述对流层天顶总延迟与所述静力延迟的差值确定为湿项延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水汽相关信息还包括: 液态水密度和水汽分
压, 所述地面气象信息还 包括地面温度; 以及
所述根据所述水汽相关信息和所述湿项延迟, 生成大气观测可降水量, 包括:
根据所述水汽分压和所述 地面温度, 生成大气加权平均温度;
根据所述液态水密度、 所述大气加权平均温度和所述湿项延迟, 生成大气观测可降水
量。权 利 要 求 书 1/3 页
2
CN 114415266 B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处 理步骤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 一垂直层调整可降水量大于所述预设可降水量, 将所述第 一垂直层
调整可降水量与所述预设可降水量的差值确定为移动可降水量;
将去除了所述第一个垂直层可降水量的垂直层可降水量序列确定为备选垂直层可降
水量序列;
将所述备选垂直层可降水量序列中的第一个备选垂直层可降水量增加所述移动可降
水量, 以对所述备选垂直层可降水量序列进行更新, 以及将更新后的备选垂直层可降水量
序列作为垂直层可降水量序列, 再次执 行所述处理步骤。
5.一种水汽数据处 理装置, 包括:
获取单元, 被配置成获取观测 站点对应的水汽相关信 息和对应所述水汽相关信 息的地
面气象信息, 其中, 所述水汽相关信息包含大气延迟, 所述地面气象信息包括地面气压、 地
理纬度和海拔高度;
第一生成单元, 被配置成根据所述大气延迟、 所述地面气压、 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 生
成湿项延迟;
第二生成单元, 被配置成根据所述水汽相关信息和所述湿项延迟, 生成大气观测可降
水量;
气压获取单元, 被配置成获取气象模式程序对应的模式层顶气压和所述气象模式程序
中设置的每 个湿度场垂直层的厚度和水汽混合比;
第三生成单元, 被配置成根据 所述模式层顶气压、 所述地面气压、 所述气象模式程序中
设置的各个 湿度场垂直层的厚度和水汽混合比, 生成模式可降水量;
转化单元, 被配置成根据气象模式程序的模式可降水量, 将所述大气观测可降水量转
化为对应所述气象模式程序的目标 数量个调整水汽混合比; 转 化单元, 被进一 步配置成:
确定所述大气观测可降水量与所述模式可降水量的可降水量差值;
将所述气象模式程序中设置的每个湿度场垂直层的水汽占比与所述模式可降水量的
乘积确定为垂直层可降水量, 得到垂直层可降水量序列;
将所述气象模式程序中设置的每个湿度场垂直层的水汽占比与所述可降水量差值的
乘积确定为垂直层差值, 得到垂直层差值序列;
对于所述垂直层可降水量序列中的第一个垂直层可降水量, 执 行如下处 理步骤:
将所述第一个垂直层可降水量和所述垂直层差值的和确定为第一垂直层调整可降水
量;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 一垂直层调整可降水量小于等于预设可降水量, 将所述第 一垂直层
调整可降水量与所述第一个垂直层可降水量的比值确定为可降水量比值, 其中, 所述预设
可降水量 为: 预设的所述第一个垂直层可降水量对应的湿度场垂直层的最大 可降水量;
将所述可降水量比值与所述第一个垂直层可降水量对应的水汽混合比的乘积确定为
调整水汽混合比;
输入单元, 被配置成将所述目标数量个调整水汽混合比输入至所述气象模式程序中,
得到天气预报信息 。
6.一种电子设备, 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 理器;权 利 要 求 书 2/3 页
3
CN 114415266 B
3
专利 水汽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20:30:0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