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 人民共和国 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111633692.X
(22)申请日 2021.12.2 9
(71)申请人 重庆长安 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401133 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永和路
39号2屋208室
(72)发明人 谭琴芳 龚攀 牟丽莎 邓承浩
周安健
(74)专利代理 机构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 0123
代理人 黄启梅
(51)Int.Cl.
G06F 30/20(2020.01)
G06Q 10/04(2012.01)
G06F 119/14(2020.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验证动力电池剩余充电时间预测精度
的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验证动力电池剩余充电
时间预测精度的方法, 包括: 在模拟车辆插入充
电枪后, 基于动力电池模拟温度判断是否需要进
入对动力电池加热的状态; 若不需要, 将第一组
测试参数输入待验证的第一预测模型中预测到
第一总剩余充电时间; 并查表确定动力电池在相
同的第一组测试参数条件下的第一真实剩余充
电时间; 通过第一总剩余充电时间和第一真实剩
余充电时间对第一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验
证; 若需要, 将第二组测试参数输入待验证的第
二预测模型中预测到第二总剩余充电时间; 并通
过查表确定动力电池在相同的第二组测试参数
条件下的第二真实剩余充电时间; 通过第二总剩
余充电时间和第二真实剩余充电时间对第二预
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验证 。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7页 附图1页
CN 114329969 A
2022.04.12
CN 114329969 A
1.一种验证动力电池剩余充电时间预测精度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 包括:
在模拟车辆插入充电枪后, 基于所采集到的动力电池模拟温度判断是否 需要进入对动
力电池加热的状态;
若不需要进入对动力电池加热的状态, 则将第 一组测试参数输入待验证的第 一预测模
型中, 预测动力电池的第一总剩余充电时间; 并通过查表确定动力电池在相同的第一组测
试参数条件下的第一真实剩余充电时间; 通过所述第一总剩余充电时间和所述第一真实剩
余充电时间, 对第一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验证;
若需要进入对动力电池加热的状态, 则将第 二组测试参数输入待验证的第 二预测模型
中, 预测动力电池的第二总剩余充电时间; 并通过查表确定动力电池在相同的第二组测试
参数条件下的第二真实剩余充电时间; 通过所述第二总剩余充电时间和所述第二真实剩余
充电时间, 对第二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验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第一组测试参数包括: 动力电池的总充电
阶次, 每一充电阶次对应的充电总时长、 充电电压、 充电电流、 SOC上限和SOC下限, 以及动力
电池在当前采集周期的当前充电电压和当前SOC; 将第一组测试参数输入待验证的第一预
测模型中, 预测动力电池的第一总 剩余充电时间的步骤 包括:
基于第一组测试参数中的当前充电 电压确定动力电池的当前充电阶次;
基于动力电池的当前充电阶次, 确定动力电池的当前充电阶次对应的SOC上限和S OC下
限;
基于第一组测试参数中输入的动力电池的当前SOC、 当前充电阶次对应的SOC上限和
SOC下限, 通过第一预测模型中的第一预测公式:
Ta=Ta‑1‑α·ΔSOC·ΔT
计算动力电池在当前充电阶次的第一剩余充电时间Ta, Ta‑1为动力电池在上一周期对应
的第一剩余充电时间; 其中,
ΔSOC=SOCcur‑SOClas
SOCcur为在当前周期采集到的动力电池的当前SOC, SOClas为在上一周期采集到的动力
电池的上一周期SOC, SOCmax为动力电池的SOC最大可用值, SOCini为动力电池的初始SOC值, α
为剩余充电时间校核系数, Ii为电池在第i充电阶次对应 的充电电流, N为动力电池的总充
电阶数, Cap为动力电池的额定容量; SOCi为第i充电阶次的SOC上限, SOCi‑1为第i‑1充电阶
次的SOC上限;
其中, 剩余充电时间校核系数α在动力电池 的当前SOC变化至第一预定SOC之前为第一
预设值, 剩余充电时间校核系数α在动力电池的当前SOC变化至第一预定SOC之后为第二预
设值;
对于动力电池在 当前充电阶次之后的剩余充电阶次对应的第 一剩余充电时间, 通过各
剩余充电阶次的SOC上限和SOC下限的差值乘以动力电池的额定容量, 得到各剩余充电阶次权 利 要 求 书 1/3 页
2
CN 114329969 A
2对应的容量差, 再将各剩余充电阶次对应的容量差分别除以对应充电阶次的充电电流, 得
到各剩余充电阶次各自的第一剩余充电时间;
将动力电池在当前充电阶次的第一剩余充电时间Ta与动力电池在当前充电阶次之后的
剩余充电阶次各自的第一剩余充电时间相加, 得到动力电池的第一总 剩余充电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第 二组测试参数包括: 动力电池的总 充
电阶次, 每一充电阶次对应的充电总时长、 充电电压、 充电电流、 SOC上限和SOC下限, 以及动
力电池在当前采集周期的当前充电电压和当前SOC, 动力电池的目标加热温度, 动力电池的
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动力电池的温升速率 曲线图; 将第二组测试参数输入待验证的第二
预测模型中, 预测动力电池的第二总 剩余充电时间的步骤 包括:
基于第一组测试参数中的当前充电 电压确定动力电池的当前充电阶次;
基于动力电池的当前充电阶次, 确定动力电池的当前充电阶次对应的SOC上限和S OC下
限;
基于第一组测试参数中输入的动力电池的当前SOC、 当前充电阶次对应的SOC上限和
SOC下限, 通过第二预测模型中的第二预测公式:
Tb=T1‑α·ΔSOC·ΔT
计算动力电池在当前充电阶次的第二剩余充电时间Tb; 其中,
T1=Tb‑1+Theat
Theat=(Ttarget‑TNow)/Rheat
ΔSOC=SOCcur‑SOClas
Tb‑1为动力电池在上一采 集周期的第二剩余充电时间, Theat为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的总
时间, Rheat为动力电池加热时的预设温升速率, Ttarget为动力电池的目标加热温度, TNow为动
力电池的当前最低温度; SOCcur为在当前周期 采集到的动力电池的当前SOC, SOClas在在上一
周期采集到的动力电池的上一周期SOC, SOCmax为动力电池的SOC最大可用值, SOCini为动力
电池的初始SOC值, α 为剩余充电时间校核系数, Ii为电池在第i阶对应的充电电流, Cap为动
力电池的额定容 量; SOCi为第i充电阶次的SOC上限, SOCi‑1为第i‑1充电阶次的SOC上限;
其中, 剩余充电时间校核系数α在动力电池 的当前SOC变化至第二预定SOC之前为第三
预设值, 剩余充电时间校核系数α在动力电池的当前SOC变化至第二预定SOC之后为第四预
设值;
对于动力电池在 当前充电阶次之后的剩余充电阶次对应的第 二剩余充电时间, 通过各
剩余充电阶次的SOC上限和SOC下限的差值乘以动力电池的额定容量, 得到各剩余充电阶次
对应的容量差, 再将各剩余充电阶次对应的容量差分别除以对应充电阶次的充电电流, 得
到各剩余充电阶次各自的第二剩余充电时间;
将动力电池在当前充电阶次的第二剩余充电时间Tb与动力电池在当前充电阶次之后的
剩余充电阶次各自的第二剩余充电时间相加, 得到动力电池的第二总 剩余充电时间。权 利 要 求 书 2/3 页
3
CN 114329969 A
3
专利 一种验证动力电池剩余充电时间预测精度的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20:28:5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