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62 DB45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45/T 1868—2018 兜兰菌根化育苗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Paphioedilum with mycorrhizal fungi 2018 - 10 - 20 发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11 - 20 实施 发 布 — DB45/T 1868 2018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组培苗移栽 ........................................................................ 1 5 菌剂制备和处理 .................................................................... 2 6 栽培管理 .......................................................................... 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培养基配方 ...................................................... 5 I — DB45/T 1868 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晓国、闫海霞、周主贵、李秀玲、卢家仕、周锦业、何荆洲。 III — DB45/T 1868 2018 兜兰菌根化育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兜兰菌根化育苗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组培苗移栽、菌剂制备和处理、栽培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兜兰菌根化育苗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DB45/T 1316 同色兜兰无菌播种繁育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菌根 mycorrhiza 土壤中的某些真菌与高等植物营养根形成的一种互利共生体。 3.2 菌根真菌 mycorrhizal fungi 能与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的真菌。 3.3 菌根菌剂 mycorrhizal inoculant 以菌根真菌为生产菌种制成的微生物接种菌剂。 4 组培苗移栽 4.1 植株选择 选择根长2 cm以上,主根数目2条以上,叶片数4~5片,叶长5.0 cm以上的组培苗。 4.2 炼苗 将组培苗带瓶移至炼苗室内,不开盖炼苗10 d~15 d,再移至大棚开盖炼苗2 d。 1 — DB45/T 1868 2018 4.3 基质 栽培基质采用兰石和松树皮按体积比1:3混合,或者珍珠岩、蛭石和松树皮按体积比1:2:4混合,加 入水使基质湿润后倒在白瓷盘中121 ℃灭菌30 min。 4.4 容器 塑料穴盘54 cm×28 cm,每盘50穴;或口径5 cm黑色塑料杯。 4.5 移栽 取出组培小苗,清水洗去培养基,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 min,在荫棚下晾15 min。每穴(杯) 种植1株,将组培苗种植在基质中,轻压根部,淋透定根水。 5 菌剂制备和处理 5.1 菌剂制备 5.1.1 菌根检测 在兜兰原产地选取野生植株的营养根,截取4 cm~5 cm的根段。横向徒手切片,厚度0.2 mm~0.3 mm。 切片放入盛有无菌水的培养皿中,使其分散,挑取较薄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段皮层细胞组织内是否 形成有菌丝团,目镜10X,物镜10X。 5.1.2 菌根消毒处理 选取具有菌丝团的根段,剥去毛被,在流水下冲洗干净。在超净工作台内,用75%酒精浸泡4 min, 无菌水冲洗1~2次,再用10%NaClO水溶液浸泡2 min,无菌水冲洗7~8次。 5.1.3 菌种分离与纯化 在超净工作台内,将消毒后的根段切成 1 mm~2 mm 的小段,平铺于 FIM 固体培养基上,24 ℃恒 温培养 3 d~5 d。 5.1.3.2 待观察到皮层细胞内长出的菌丝长入培养基时,挑取菌丝尖端接种到 1/5PDA 固体培养基。 5.1.3.3 3 d 后观察,如果菌落形态仍不平滑且有杂菌时,再次挑取菌落边缘尖端菌丝接种到 1/5PDA 固体培养基上,继续观察接种;,重复至菌落形成一个圆滑的形状且无杂菌时,挑取菌落边缘尖端菌丝 接种到 FIM 固体培养基上保存。 5.1.3.4 培养基用直径 9 cm 培养皿装盛,培养基配方参见附录 A。 5.1.3.1 5.1.4 菌种选择 在超净工作台内,将分离到的菌种,接种到 1/5PDA 固体培养基上,待菌落长到直径为 4 cm~5 cm 时,挑取菌丝置于载玻片上,滴 2~3 滴无菌水使菌丝散开,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目镜 10X,物 镜 20X。选取菌丝有隔,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支,近分支处有隔;有念珠状细胞呈椭圆形或短圆柱状的菌 种作为菌根化菌剂(附图 1)。 5.1.5 菌种活化 在超净工作台内,挑取0.2 cm~0.5 cm的菌种接种在1/5PDA培养基上活化2 d,待长出完整菌落后进 行扩大培养。 2 — DB45/T 1868 2018 5.1.6 扩大培养 在超净工作台内,在经过活化的菌种中挑取菌落边缘0.2 cm~0.5 cm的菌丝,接种在1/5PDA培养基 上培养15 d。培养基用1 000 mL三角瓶装盛,培养基用量为400 mL。培养温度25 ℃,摇床转速75 rpm/m。 5.1.7 菌剂检验 吸取培养好的菌液1 mL于石英比色皿内,600 nm的波长下测量吸光值,吸光值范围1.0~1.5。吸取 菌液滴1~3滴在载玻片上,显微镜下观察菌液应无杂菌,目镜10X,物镜20X。 5.1.8 菌剂贮存 3 ℃~5 ℃无污染的环境贮存。 5.2 菌剂处理 5.2.1 基质混合法 在育苗前,将菌根制剂施入经过灭菌处理的育苗基质,充分混合,室温放置2 d~3 d,后再进行植 株接种。1份菌根制剂与5~ 份育苗基质混合。 10 5.2.2 灌根法 将菌根制剂与清水按体积比1:3比例配制成菌剂悬浊液,然后将植株根部在菌剂悬浊液中浸泡1 h~ 3 h再种植。3 d后每植株在根部灌施5 mL菌剂悬浊液,每隔10 d灌施1次,共灌施3~4次。 6 栽培管理 6.1 接种后管理 6.1.1 光照 4 500 lx~5 500 lx。 6.1.2 温度 20 ℃~28 ℃,最高温度不应超过30 ℃。 6.1.3 湿度 相对湿度65%~80%,保持共生基质湿润。 6.1.4 施肥 复合肥(9-45-15)2 000~3 000倍液喷洒叶面,3次/月。 6.2 菌根化种苗管护技术 6.2.1 光照 11 000 lx~13 000 lx。 3 — DB45/T 1868 2018 6.2.2 温度 20 ℃~28 ℃,最高 温度不应超过30 ℃。 6.2.3 湿度 每 天喷洒清水1次,保持湿度在65%~80%。 6.2.4 施肥 %复合肥(20-20-20)2 000~3 000倍液喷洒叶面,2次/周。 60 6.3 病虫害防治 法执行,农药使用参照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按照DB45/T 1316的方 4 BAA — DB45/T 1868 201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培养基配方 A.1 FIM培养基 NaNO3 0.3 g,KH2PO4 0.2 g,MgSO4 0.1 g,酵母浸出液0.1 g,蔗糖2.5 g,琼脂12 g,蒸馏水1 000 mL, pH6.8。 A.2 1/5PDA培养基 马铃薯40 g,葡萄糖4 g,琼脂15 g,蒸馏水1 000 mL。菌根真菌菌丝形态见图A.1。 图A.1 菌根真菌菌丝形态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地方标准 兜兰菌根化育苗技术规程 DB45/T 1868―2018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印刷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DB45-T 1868-2018 兜兰菌根化育苗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6:31:01上传分享